基态分子吸收波长为λ1或λ2的光能,受激处于S1或S2激发态,通过振动松弛和内转换过程失去部分能量到S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。从最低振动能级伴随光子的发射返回到基态S0的各振动能级的过程,即S1→S0跃迁过程伴随的发光现象称为荧光。S1和S0能级间的能量差对应的波长就是荧光发射波长。荧光过程是单线态一单线态跃迁,受激电子的自旋状态不发生变化。若处于S1态的分子基于自旋一轨道耦合作用,通过系间窜跃过程(内、外重原子存在,有助于此系间窜跃过程,称重原子效应),由单线态的S1态转入三线态的T1态,继而通过振动松弛弛豫到T1态的最低振动能级,再通过光辐射失去能量回到基态S0各振动能级,此光辐射过程就称为磷光。显然,磷光波长要长于荧光波长,且由于S1→T1跃迁涉及到电子自旋状态的改变,属禁阻跃迁,磷光寿命(10-4~10s)显著长于荧光寿命(10-13~10-7s)。处于T1三线态的电子更容易通过碰撞等非辐射失活途径回到基态,因此常温溶液磷光不容易观测到。
在一定光源强度下,若保持激发波长λex不变,扫描得到的荧(磷)光强度与发射波长λem的关系曲线,称为荧(磷)光发射光谱;反之,若保持λem不变,扫描得到的荧(磷)光强度与λex的关系曲线,则称为荧(磷)光激发光谱,如图15.2所示。
对低浓度溶液样品而言,一定λex和λem条件下测得的荧(磷)光强度If(Ip)可表示为:
式中,φf(φp)为荧(磷)光量子产率;I0为激发光强度;b为液池厚度;ε和c分别为发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和浓度(mol/L)。由此可见,只要发光物质的浓度不是太大(εbc<O.05),在一定条件下,其荧(磷)光强度与其浓度成正比,这正是荧(磷)光分析的定量基础。图15.3是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。低浓度段,荧光强度与浓度呈直线关系;高浓度段,荧光强度随浓度增加反而降低。式(15.1)还表明,荧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,测定浓度很稀的溶液时,可以采用激光光源提高测定灵敏度。
式(15.1)、式(15.2)中发光量子产率φ一定时,发光强度才与浓度成正比。实际上,溶液浓度过大时φ会降低,荧光减弱,这种现象称为浓度猝灭。浓度猝灭的原因是由于浓度高时荧光分子彼此间的碰撞几率增大,非辐射碰撞失活导致荧光猝灭。分子间碰撞还与温度有关。温度升高,分子碰撞几率增加,荧光强度减弱,这种现象称为温度猝灭。卤代芳烃中,卤素原子的原子序数增加,荧光强度减弱,这种现象称为重原子效应。利用重原子效应是获得磷光辐射的重要途径之一。
参考资料:现代仪器分析实验与技术
文章版权声明:除非注明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